其实就算朝廷不重复这个实验,民间已经有不少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做这个实验,特别是各大诊所、药堂。
这对他们来说是顶破天的大事,如果天幕所说无误,那么他们读了一辈子,践行了几十年的医书理论,很可能是错的。
这还只是细菌这一巴掌,病毒理论如果也正确那又是一巴掌,还有其他未曾听闻的理论
可以说,由古至今的医书,数千年对病症的梳理所形成的的一套理论系统,已经摇摇欲坠。
前人的心血,即将付之一炬。
这才是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原因。
武英殿前,朱元璋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让人取来关于后世那场瘟疫的记载。
眼神缩了一下,又飞速地跳过。
没找到.
一众大臣都有些不解,不明白陛下在找什么,很快陛下又准确地说出了一个词:天花病毒。
于是掌管这部分内容的小吏,根据整理成册的标题快速地定位了稿纸内容,精准地找到了陛下想要的东西。
朱元璋眼前一亮,细菌和病毒的区别,找到了!
“以后天幕结束,需尽快将所录内容按医学和科学分类整理出版。”
胡惟庸不解,不过很快拿到传阅的内容后就理解了。
等该内容传阅一遍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瘟疫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天花。”
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毕竟此前就从天幕得知,不过因为印象不深,所以会忘记。
而今重新提起,不由得倒吸凉气。
此前只知道病毒这一说法,毕竟没有得到验证,加之名字带个‘毒’字,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是带毒的物品引起的瘟疫。
按天幕的说法来看,引起瘟疫的病毒就和细菌一样,是活体,无处不在
细菌再怎么凶残杀伤力也还好说,但瘟疫
一想到这,胡惟庸冷汗涔涔渗了出来,于是说道:“陛下.”
朱元璋冷冷打断他:“慌什么,这细菌病毒无处不在,要是能爆发瘟疫早爆发了。”
这话说得颇有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但又有些道理。
朱元璋来回踱步,心里细细思量:以后世对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命名,说明他们对这些细菌和病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对病毒的认识。
想到这,他又想起那张图片评论,他自然知道瘟疫的三年是哪三年,也知道古今对付瘟疫的方法就那么一种,那就是封锁,封锁到瘟疫自然消亡。
但以后世人员流动的情况来看.太难了。
在无法封锁的情况下,那绝对是场浩劫。
他不知道全球的总伤亡人数,只是突然间才明白评论区那些评论的沉痛。
“工部要抓紧将显微镜制作出来!”朱元璋面无表情地下了一道命令。
工部尚书安然苦笑一下,也只能应下,他自然明白显微镜的意义。
天幕适时切换,所有人的注意也再次回到天幕上。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或者是重生在末世,那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去重建现代科学体系呢?】
【我们可以根据初高中的几门学科,初步将自然科学体系确立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几個重要分支,然后将不同的知识填入到各分支里。】
【但想要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这个伟业,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我们可以培育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种子,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科研体系,持之以恒,现代科学的曙光将再次在你的手中闪耀】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种下现代科学的种子:科学思考、基础数学、计量单位】
洪武年间,金陵城。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朱元璋苦笑了一下,原以为天幕所说的科学已经够博大精深了,没想到里面竟是几大学科的统称。
难怪总感觉怪怪的,有时是物体下落,有时又是电和元素周期表,如今还有细菌病毒,这其中五花八门根本不搭,原来是不同的学科的学问。
朱元璋知道这些学问讲究各种刨根追底,虽然说有时候很反常,但理解之后还是比较易懂的。
换句话说,后世根本没有那种晦涩难懂需要去“悟”的学问,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分明,只要花点时间基本都能搞懂。
而就是这些学问,从初高中就开始学,后面还有大学,那一整个分支的学问到底得多厚啊.
想到此,就算是自认为勤奋好学的朱元璋都不由得头皮发麻。
怪不得评论区时不时看见:劝人学医,天打.
朱标也在思考,这细菌和病毒应该是要纳入生物这一分支的。
电呢?元素周期表呢?又该划入哪些学科?
不止是武英殿前,金陵城各处也在议论纷纷,毕竟这是第一次系统地见识所谓的科学体系。
【第一:科学思考就是保持开放性思维,勇于观察探索,不迷信权威,有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如此往复。】
【第二: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自然科学之基础,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定义的就是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10;】
【第二是正数负数和0的概念;】
【第三加减乘除的使用】
贞观年间,长安城。
房玄龄等人微微侧目,他们都是识货的,对于天幕中提及的“观察、发现、假设、验证”等这套流程是相当赞同的。
这套方法颇有些剥丝抽茧的味道在里面,这也是后世各种学问能言之凿凿的根本。
不过想保持科学思考真的绝非易事,就好比物体下落实验,这其中是权威思想和常识相吻合后形成的牢笼,想打破这种思维牢笼是很难很难的。
“数学,就是算术吧?这怎么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人不解道。
李世民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唐科举虽然又明算一科,但也没有后世这么夸张的评价啊?
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李世民还是照实地将问题记录了下来。
【第三项:计量单位,现在计量单位其实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各种单位设计得类似如今的即可】
【比如温度的定义,0度是冰水混合物,100度是沸水,其中取100个等份就是温度的划分】
【可以利用钟摆效应来定义长度和时间,任何钟摆,只要其长度是99.4厘米,无论在你松手之前,把摆锤拉到多高的位置,松手后摆锤摆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
【这样只要实验多次,总能确定长度和1秒的时间,也可以参考两个太阳,正午的时间为24小时来划分】
【而1千克等于一升水的重量,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体装满水,有了这些基础,其他的单位基本可以推理出来】
【有了这三个方面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基础的引导和你设立的人才培养制度,慢慢总能走上正轨】
洪武年间,金陵城。
这一段内容朱元璋边看边想,所以心中疑惑很多,比如如何确定99.4cm多长?没有确定出1cm的话,那么1千克和1升就无从谈起。
这还是比较基础的单位,那未推导出来的单位才是大头。
这是后世几百年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事业,只有真正尝试去了解和建立科学体系,才知其中艰辛。
而此时方知从天幕习得各种学问是何等的“上天护佑”。
朱元璋来回扫视了一番,一干武将已经在“神游天外”和“怀疑自我”中来回切换,可见他们根本没听懂。
一众文臣也没好到哪里去,对于如何从基础单位推导其他单位,根本无从下手。
人才还是少啊。
朱元璋更加觉得人才不够用,目前科学部并无大才能担起大任,引领时代。
和兴茶食店,此前还兴致勃勃要当什么“科学家”的小男孩头都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