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上几种观点对比我在本文中所认为的,“科学是以经验主义为标准,按照实用主义原则进行选择的工具”,我们可以发现都没有太大的矛盾。首先,所有的理论都相信科学是建立在实验、观测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这必然是经验主义的。其次,在对科学理论的选择中,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也不和实用主义有太大的矛盾。
非理性
科学能把我们引向真理吗?
有的人认为,科学不过就是一个工具,就像欧式几何不代表什么真理一样,科学告诉我们的世界也不代表就是世界的原貌。更何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限制了科学的认识能力,科学就更没法揭示真理了。
也有人认为,科学理论虽然永远都有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有经验当标准,新的科学理论总能更准确地解释经验,就像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那样。虽然科学永远无法揭示真理,但是我们能不断接近真理。假如有人反驳说人类本身的认识能力就有局限,科学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未必是世界原本的样子,我们可以反驳说,“世界原本的样子”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我们只关心我们能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世界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剔除掉。而这个我们能经验到的、并随着科学发展让我们能更加精确认识到的世界,就是“世界原本的样子”,就是真理。
这似乎只是个文字游戏,我们先不管。来看看,当我们对科学有了新的概念以后,会对我们的哲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我们还记得,在之前的讨论中,理性一败再败,很多哲学家都不再相信理性的作用,而科学是我们最后可以信赖的武器。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学只是一个符合实用主义的工具,是一个能不断自我发展、越来越好用的工具。那么,我们能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哲学研究中吗?
试试吧。科学是实用主义的,那么,我们在哲学中也用用实用主义,看看哲学问题中有什么实用的要求呢?
比如“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呃……这完全不是一个有实用要求的问题呀。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答案叫实用,什么样的答案叫不实用呢?
这个算了,记得我们还有个问题:如何追求人生幸福?
这倒是一个很实用的要求。我们只需要给“幸福”下个准确的定义,最好再量化一下,然后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试验、检测各种理论,选一个最优的就可以了。
但是,哥们儿,人天性趋乐避苦。人类发展奋斗这么多年,你以为全体人类在干吗呢?不就是在干这一件事儿吗!不就是通过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原则,尽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快乐最大化吗!
我们在讲经院哲学的时候就说过这事。假如这世上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实现、成本很小、不受外界干扰、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方法,你认为有什么理由能阻止这个方法立刻在人类中传播开?你难道认为,某个书本中隐藏着一个既好用又人人能实现的快乐之道,大家伙儿都不知道,就偏偏等着咱们几个聪明人去发现吗?
显然更靠谱的结论是:老百姓最常过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快乐的最优解。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快乐,那就看老百姓都怎么活着的吧,凭着你对快乐的无限,本能地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就行了。这不是什么复杂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逻辑推理,我们在研究哲学之前就应该想到的。
但是你肯定不满意,对吧?
假如我们的目的仅仅是让人生过得更快乐,我们的确可以只靠实用主义,也就是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科学中研究这个问题的分支叫心理学,心理学能指导我们用心理暗示啊、改变生活习惯啊、做运动或者某种饮食啊,等等方式来改变我们的心情。所以你看西方人特别喜欢看心理医生,生活富裕了,就注意追求这个了。
但问题是,你接受吗?
当你觉得自己终日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有何意义的时候,你愿意相信心理医生从他的那本专业书里,查出一个最能安慰你的答案吗?当你质疑人生的时候,心理医生、好莱坞电影、人生小感悟齐声称颂的诸如“活着就是为了所关心的人的幸福”、“活着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就是为了超越自己”之类的答案,你愿意就这么接受吗?
当我们有一天因为意识到人终有一死而感到空虚绝望,而心理医生安慰你“你不需要关心生死,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好当下”之类的话,你能接受吗?
当一个大学生毕业放弃了优厚的年薪主动到偏远山区支教,你愿意相信他之所以这么选择,只是因为他通过支教获得的道德快感,要比他赚取优厚年薪得到的快乐更多,所以他的选择完全就是一个趋乐避苦的正常行为,而他口中所说的“这样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其实根本是一个不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伪命题吗?
大概你都不会接受吧。
心理学可以研究怎么让人更快乐,这当然是一门很棒的学问,我们都很需要它。但是,心理学并不能解决我们所问的哲学问题。心理学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世界有没有终极存在,不能告诉我们人死后还有没有意识,也不能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心理医生为你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它考虑的并不是这些问题的真假,而是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才能让你的心里更舒服一点,更健康一点。这是标准的实用主义——对你效果好的答案,在医生那里就会当成真理告诉你。
但是我们不信。
我们天生喜欢怀疑,我们不仅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们还想知道真相。
同样的道理,在赐予个人幸福、解答哲学问题这方面,最实用的是信仰宗教,但是在没有有力证据证明神灵存在之前,我们也不信。
所以,实用主义的解决方式我们不能接受。
那么,我们放弃科学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只要经验主义那部分行不行?
不行。关键是,我们要回答的那些哲学问题,是没法用经验来检验的。
经验主义只能考察个别的、孤立的经验。休谟的怀疑论已经说明了,我们没法从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道理。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并不指向单一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做个实验去证实或者证伪这件事。比如,我们怎么能证明某个答案是不是“人生的意义”呢?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办法,我们只能拿着这个答案去问每一个人:“你觉得,这是你的人生意义吗?你相信了它是不是就觉得生活充满了力量,再没有苦恼呢?”可这样,这不又变成实用主义了吗?
再者,经验主义中的“经验”,指的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能被大多数人验证的经验,就像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一样。那么显然,在“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上,不会形成统一的经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这类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虽然很舍不得,我们还是放弃科学方法吧。
我们再看看哲学自己还有什么办法。
先回想一下之前的哲学都发展到哪了。
西方现代哲学从叔本华、尼采开始,就有了一股反理性思潮。逻辑实证主义从逻辑的角度证明了,我们用类似科学的方法无法回答哲学问题。而实用主义虽然符合科学的要求,但它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我们并不满意。理性的路子走不通,就只有走非理性的路子了。
只剩下几个现代哲学我们没研究了。
现代哲学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再也没有能够像黑格尔那样一度统治天下的哲学学说。各个学派之间坚持己见,没能形成统一的结论。其次,由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大都诉诸于非理性,因此再也没有像形而上学时代那么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大多是一些断言式的结论。
因此,我们只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学派的观念是什么,不详细说了。
首先是生命哲学。
这是一个和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同时代的学派。生命哲学家之一的柏格森身为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到纳粹的迫害。他在排队等候纳粹对犹太人的登记时感染风寒,引起肺炎发作去世。
生命哲学认为,理性对生命认识的错误之处在于:
首先,科学对生命的描述是分裂的。比如心理学描写一个人的性格,只能一个个描述他的各种属性,比如脾气好、性格开朗等等。但实际上人是一个整体,这么描写就把人割裂开了。
再者,科学对生命的描述是旁观型的。比如说,心理学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只能说,这个人是快乐的、痛苦的之类。然而,这种感觉只有人亲自体验到才能知道是什么滋味,文字写得再详细也没有用。
然后,生命是时时变化着的,人的头脑中经常会冒出各种新的想法,很多想法不能预测。而且理性是静止的,因此没法用理性来描述生命。
既然理性有这么多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柏格森说,我们得用直觉的方法去了解生命。
那么该怎么实现这个直觉呢?柏格森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要充分了解对象,比如要抛弃理性的种种概念,但操作性不强,并不是说有一本守则,我们照着一步一步做就可以直觉到答案,所以我们也不介绍了。
另外,生命哲学对进化论的理解有一些错误,因此一些论据不大可信。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现象学。
现象学和生命哲学一样,也是认为用理性去了解世界有种种缺点,也提出了一些怎么了解世界的方法,比较复杂,比如让我们把意识里的经验都放到一边不谈,这样就能只剩下先验自我供我们认识等等,就不详细介绍了。
相比现象学,更有名的是它的后继者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有名是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因为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不过加缪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萨特和加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采用文学,而不是学术著作表达他们的思想。这不是偶然,因为存在主义认为真理需要每个人自己感受。就如同你想说明一首音乐的妙处,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播放给别人听一样。萨特和加缪的小说,都非常强调主人公的内心描写。他们是想让读者获得感性的感受,而不是靠旁观的理性去理解存在主义。
虽然萨特和加缪本人都很有名,不过可说的故事不多,也就是萨特的私生活比罗素混乱。不过罗素是传统的英国人,是世代贵族,是众人心目中的老派知识分子,他的香艳生活会让我们觉得有些意外。而在二战后活跃的浪漫法国人萨特要是不风流还让人奇怪了呢。
关于存在主义,有两点可说。
第一个观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克尔凯郭尔说,我们光思考形而上学没有用,真理、人生意义是要靠自己活出来的。关键不看我们如何想,关键看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选择。因为这些观点,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近现代存在主义的观点差不多,认为人们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决定、创造了自己。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说过,负责任的前提是人必须有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萨特就强调,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选择自由的。他通过小说说明,即便人们处于极端困境的时候,仍旧有一些选择可选。
萨特强调的这种自由,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的。资本主义社会嘛,人们的压力很大,整天在各种责任、欲求和社会规范的逼迫下行事。人们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做法常常有各种借口,我们今天也常听到:我追逐金钱是因为这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呀,我做坏事是因为我不做别人就欺负我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社会逼的呀,等等。所以萨特的观点正好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惊醒的作用,也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不过,萨特的思想也有变化。早年的萨特重视人的自由,强调无论什么环境下人总有选择的自由。后期的萨特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也要受到出身、家庭等生活环境的影响,选择是有限的。
存在主义另一个比较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
加缪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里讲述了一个希腊神话,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把一个巨石推向山顶。但是石头一到山顶,马上又自己滚下来。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一直到永远。这很像是咱们神话传说里砍树的吴刚。
加缪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生活的荒谬。就像工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一样(马克思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加缪说,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以乐观的方式对待这种荒谬。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由于对待处境的方式变了,他也就成为了生活的胜利者。
加缪对待荒谬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只作个参考。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荒谬生活的比喻。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类似的情景。比如我们生于消费时代,很多人把得到某种物质享乐当做了生活目标。每天辛苦工作、忍受痛苦,为的是买一套房子、一辆车。当这些目标实现之后,人自然而然地又会生出新的目标,仍旧需要为了这个目标忍受痛苦。
这种处境就很像西西弗,但是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生活的荒谬,为了追求物质不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且即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荒谬,我们就像西西弗一样,很难彻底改变这种处境。很多人都说钱乃身外之物,谁又能真的放弃一切物质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