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生活在别处 1

罗素的八卦好看吧?但是最好看的还在下面呢。

说到逻辑实证主义,虽然罗素也是一位干将,但贡献最大的并不是罗素,而是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这兄弟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他的经历可比罗素猛多了。

在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家境殷实,很多人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但是这些人要是跟维特根斯坦比起来,全都算穷光蛋。维特根斯坦他们家不是一般的富,而是超级富。

维特根斯坦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大王,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奥地利的钢铁产业。他们家的财产是世界级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在去世之前,以超级精明的眼光,把家里的财产转移到了国外进行投资。因为随后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通货膨胀毁掉了大部分欧洲人的财产,维特根斯坦一家的资产却幸免于难。

咱们过去的历史观受阶级观念的影响,认为穷人先进,富人落后。所以历史人物的形象,多半是越穷越聪明勇敢,越富越残暴愚蠢。然而其实不少艺术家、思想家都出身富贵家庭。这是因为有钱人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变成纨绔子弟,他们和普通家庭的家长一样,都会尽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而有钱人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可以利用,培养出人才的概率也就会更大一些。

所以我们看历史,会看到有的人出身就好,继承巨额财产一辈子丰衣足食,结果长得还帅,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有好多漂亮妞儿,还高寿,吃喝玩乐一辈子最后还有很大的成就,在艺术或者思想史上留下了名字(咦,这不就是罗素吗)。好事儿都让他们给占了。你怎么着,还真没辙。

维特根斯坦他们家就有崇尚文艺的传统。他的父母都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喜欢资助艺术事业。很多艺术家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这种氛围也影响了维特根斯坦,使他小时候就爱好广泛。他有很高的音乐才能,善于吹奏单簧管,还喜欢机械,年轻的时候得到过飞机发动机的专利,这项专利有助于后来喷气式发动机的发明。再后来,维特根斯坦还独立设计过一幢房屋,据说拥有很独特的艺术价值。总之,接近一个全才了。

不过呢,富贵人家也有不顺心的事。维特根斯坦家族笼罩在自杀的阴影下。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四个哥哥里有三个自杀了,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曾经不断想着自杀的事。

小时候的维特根斯坦还有一个八卦,他中学的时候竟然是跟希特勒一个学校。他和希特勒同岁,但是比希特勒高两个年级,维特根斯坦跳了一级,希特勒蹲了一级。不过,没什么记录表明这两个小孩儿之间有过交往。

22岁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罗素39岁,正是巅峰时期。维特根斯坦专门跑到英国剑桥去跟罗素学习。罗素慧眼识英才,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夸他是“传统上认为的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呃……您还能夸得更狠一点儿吗?

维特根斯坦还真不辜负罗素的期待,学问很快就和罗素并驾齐驱了。在剑桥期间,当罗素准备写他的新书《知识的理论》的时候,维特根斯坦批评了罗素的想法,结果罗素真的就放弃了该书的写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维特根斯坦性格很古怪,但是在剑桥和凯恩斯——就是那个写了《货币论》的著名经济学家——成了好朋友。后来凯恩斯给过维特根斯坦很多帮助。

在剑桥学习的时候,还有人劝维特根斯坦加入英国国籍得了。但他是奥地利的名门贵族呀,怎么可能呢,他回答说不希望成为“一个虚伪的英国人”。

维特根斯坦25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童年做过疝气手术,本来可以不参战,但是这哥们竟然动用家族关系让自己上了前线,而且当了非常危险的炮兵。熟悉战争史的朋友知道,一战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很多战役就是双方拼人数,拼光了再补充。而维特根斯坦在战斗中非常英勇,在前线跑前跑后,几次获得勋章。这也可能和他当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有关。

在战争中,维特根斯坦还进行着哲学研究,开始构思他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他一边打仗一边写,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记在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我想,战场上的协约国士兵们谁也不会意识到,在他们枪口下正活跃着一个本世纪最天才的哲学头脑和一本能改变哲学世界的笔记本,他们应该为自己粗笨的枪法感到自豪,打歪的那几枪让他们无意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贡献。

后来,维特根斯坦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了。据说敌人来抓他的时候,他正骑在炮架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维特根斯坦进了战俘营,后来战俘中流行伤寒,死了很多人,他的家人以及凯恩斯等朋友都很担心他,四处打点要救他出来。结果维特根斯坦却以他一贯的道德观,拒绝在同伴获释前出狱,宁可待在战俘营里修改他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30岁的时候战争结束了,他被释放。此时他也写完了《逻辑哲学论》,认为他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就像黑格尔、叔本华一样)。

此时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继承了大笔遗产。然而维特根斯坦做了一件非常惊人的事,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了兄弟姐妹。自己一分钱不要,到乡下当小学老师去了。

一个全世界最有天分的哲学家,同时还是世界级的大富翁,放弃了一切财产去穷乡僻壤教孩子,这事儿一般人肯定理解不了。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就说:“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亿万富翁肯定是个变态狂。”

关于这事还有个段子。当时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把钱给自己的家人,怎么不给穷人啊?维特根斯坦回答说,金钱让人堕落,而他的亲人已经够堕落了,所以再堕落点也没关系了。

维特根斯坦在乡下当老师的这段经历很有争议。

基本没有争议的是,在乡下,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学生非常尽心尽力。他为孩子们编写字典,据说还爬上布满积雪的高山为学生摘香蕉。他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给他们读文学大师的作品,给11到12岁的孩子教高等代数和几何,还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机械,带学生们郊游和参观。还有一次,村子里羊毛工厂的机器坏了,工人们束手无策。这时候维特根斯坦上去检查了一下机器,让工人有节奏地轻轻敲机器,机器就这么好了。这让当地人大为信服。

下面的内容就有争议了。

有人说,维特根斯坦对孩子过于严厉又缺乏耐心,他会打骂不听话的学生,这引起了家长的不满。据说有一次他还把学生打进了医院。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同事嫉恨他,暗中造了不少的谣。同时农民们既对维特根斯坦的教学方式不理解,又认为他让孩子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而影响了干活,所以谣言越传越盛。

总之,后来有很多家长反对维特根斯坦,还把他告上了法庭。维特根斯坦也对农民的感情从同情变成了厌恶。种种事情积累在一起,维特根斯坦换过几个村庄,但都没能待下去,最后结束了小学教师的生涯。

我觉得,无论真相的细节如何,这事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天真的知识分子被生活现实绊了一跤的过程。通过其他事迹我们可以确认,维特根斯坦确实脾气暴躁、性格古怪,但他的品格也是无可指摘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